《广西日报》链接:https://apph5.cloudgx.cn/article/sync1967727903722569728
近日,《广西日报》“青年说理”栏目刊发我校商学院李彦庆副教授理论文章《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文章从“不把一时差距视为永远落后”“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强化数字经济发展保障支撑”等三个方面作了介绍。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数字应用已渗透生产生活全领域,既关乎经济高质量发展,又关乎百姓享受数字红利的民生福祉。无论是数字产业化,还是产业数字化,都指向活力最显、增长最快、影响最广、潜力最大的经济发展领域——数字经济。近年来,我国经济乘“数”而上,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已占GDP比重10%左右,规模居世界第二。广东、浙江等地的数字经济发展抢跑领先,强力支撑地区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大省相比,广西数字经济发展尚处于全国第三梯队。面对差距,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提出的“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重要指示?怎样发挥后发优势蹚出一条高质量追赶之路?这是广西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不把一时差距视为永远落后。后发优势理论认为,落后国家或地区拥有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创新来源的优势,学习成本大大低于创新成本。中国人工智能技术曾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汲取历史上曾错过数次工业革命、最终陷入被动落后的历史教训,2017年中国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和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奋斗目标。历经数年艰辛努力,我国在多项人工智能相关领域迎头赶上,缔造了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后来者传奇”。广西的数字经济发展现状确实与经济大省存在差距,但差距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差距视而不见。只有洞察差距、找准定位,一个地区才能迸发出更强的追赶动力和欲望。除拥有后发优势外,广西还坐拥“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优势,生态与特色产业资源相对富集,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具有坚实基础和特色优势,不可妄自菲薄、甘于人后。只要找准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恰当场景和特色赛道,塑造广西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就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理性地看,尽管广西数字经济发展存在后发和特色优势,但这种优势仍是潜在而非现实的。空谈后发优势却不主动创新求变,如同临川羡鱼却不退而结网,难以跨越路径依赖的“追赶陷阱”。坐拥特色优势却不积极落地转化,如同“怀抱金饭碗却沿街乞讨”,无法突破有资源缺产业、有特色缺效益的发展困境。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将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人工智能无疑是最大变量。2025年以来,广西抢抓国家实施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等重大机遇,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和资源优势紧密结合起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亮点纷呈、提振人心。其中,推动人工智能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正是激活数字经济、释放数字红利的最大能量场。然而,任何高质量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涵养久久为功、厚积薄发的历史定力。只要坚持实干为要、创新为魂,广西就能在数字经济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让潜在优势彻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胜势。
强化数字经济发展保障支撑。发展数字经济固然需要大胆创新求变、避免形成对发达地区的路径模式依赖,但同时也要遵循基础支撑、要素聚能、安全托底的一般规律。如果不加快补齐5G基站、跨境数据通道等基础设施短板,即使有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也难以搭建运行高效的数字合作平台。如果不加快培养本地数字经济人才和引进外地高端人才来桂创业就业,再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也缺乏落地应用的“操盘手”。如果忽视产业转型风险防控和数据安全管理,数字经济的创新求变就可能陷入无序发展的困境。当前,广西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最需破解资金、人才、技术匮乏等难题,构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生态显得尤为重要且紧迫。应由政府牵头定规划、优服务、强基建;企业主导促转型、攻技术、育人才;社会联动调专业、搭桥梁、提素养。唯有凝聚多方共识,加强多方联动,广西高质量发展才能乘“数”而起、由“智”提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