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桂工要闻 > 正文

桂工要闻

    扬帆奋进谱新篇
    ——博士点验收前夕专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韦春教授

    2009年3月,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正式成立。之后,这个新成立的学院屡屡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陈平教授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实现了广西在国家技术发明奖上零的突破;广西“有色金属及特色材料加工”实验室正式被批准成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这是广西第二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材料学院教工党支部被授予“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学科队伍的全面建设和发展更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韦春教授看来:“学院如果是一棵树,学科建设就是树干和树根。只有树干粗壮、树根扎实,创新人才培养才能枝繁叶茂。”在这样的发展思路下,材料学院从成立之日起,就以博士点建设为契机,深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在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培育英才上大展身手。

    优化人才队伍 增强科研实力

    材料学院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院科学发展的核心问题,把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作为学院改革发展的重点。经过五年建设,已基本形成一支学历层次高、学术水平高、科研实力强的师资队伍。目前本学科教师68人,其中正高职称32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55人,有54人具有博士学位。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名,第三批“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高层次人选1人,广西高校“八桂学者”1人,广西优秀专家1人,广西特聘专家2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3人,广西杰青1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8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1人,广西杰出科技人才2人、桂林市“首届十大杰出创新人才”1人。另有11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受聘为兼职教授。
    这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学院科学发展的中流砥柱,也是学院科研工作的主体力量。近五年来,该学科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广西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广西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承担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国家863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共54项,省部级项目60项,横向项目46项,到位经费4000余万元。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3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7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60篇,其中被SCI、EI收录236篇,出版教材专著10部。
    学院在队伍建设上不仅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引进,更加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他们的快速成长是学院创新能力持续提高的关键。从建院伊始,学院就积极鼓励和支持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帮助他们开阔学术视野,提高学术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现年不到35岁的龙飞教授的成长是材料学院众多青年教师成长的缩影:博士点建设几年以来,他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等省部级项目2项;获首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
    “在这当中,最引人注目的、取得重大进展的,当属科技创新平台建设。2010年年初,学院广西“有色金属及特色材料加工”实验室正式被批准成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这标志着我校材料学科建设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韦春教授说。随后几年,材料学院先后获得多个学科平台:“有色金属新材料”、“高分子复合新材料” 广西特聘专家岗位,“新材料及其制备新技术”、“高分子复合材料”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绿色建材”、“建筑新能源与节能”广西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冶金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经过几年建设,实验室的软硬件明显改善,目前,该学科拥有专用实验室面积8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已达5500多万元,为学科发展、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保障。

    整合优势资源 服务地方经济

    2012年的2月14日,农历壬辰年春节刚过,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平教授激动不已,他自己钟情的节能技术及绿色水泥研究项目,历经10余年的自主研发,终于在情人节这天与他相约。目前这项技术已在全国铺开应用,企业实现了成本节约,国家实现了节能减排,每年节约电能3600万度,减少99吨二氧化碳排放,为改变我国水泥制造行业低质低效和高能耗高污染的百年历史做出了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的肯定。
    “科技工作者不能为科研而科研,不能为发论文评职称而搞科研,而一定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做好与产业相结合的文章,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要发挥重点实验室仪器先进、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加快构建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的开放式实验室,带动全社会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韦春教授这样说,更带领全体人员这样做。陈平教授的获奖正是数十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一个缩影。
    广西地处岭南有色金属带,铝、铟、锰、锡、铅、锌、锑、钨、重稀土、轻稀土、铌、钽、铪、钪等有色金属矿产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有色金属产业已成为广西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国家北部湾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广西有色金属、矿物加工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正是在这样的机遇下,材料学科大力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凝炼了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功能材料与器件、矿物材料与绿色建材、新能源材料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实现了研发向生产力的转化。
    学院现已与广西鱼峰水泥有限公司、广西金山铟锗冶金化工有限公司、广西新未来集团、广西剑麻集团公司、广西三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桂林智龙电工材料有限公司、湖北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绿色冶金渣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安徽海螺集团、中国化工橡胶桂林有限公司等与本院相关专业对应的区内外有影响的企业共建产学研就业一体化基地。其中,以与广西鱼峰集团公司的合作最具代表性。通过签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学院与鱼峰集团联合建设了高水平产学研平台——广西新型干法水泥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针对鱼峰集团开展的水泥磨机技术改造、新型粉磨站设计等项目,合作项目经费200多万元,为企业新增产值近亿元。这些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充分发挥了学院与企业双方的优势和特色,对于加强学院与企业合作,教学与生产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可以说,我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近年来的发展中,紧密结合广西打造“千亿元”冶金产业、发展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战略,凝练学科方向,开拓新型材料的产业化技术,已经成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和提供技术支撑,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完善培养机制 提高人才质量

    研究生教育反映着学科建设的发展,在韦春教授看来,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在材料学院采访时,记者明显感受到,这里有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儿,对培养研究生有利的举措就长期坚持,哪怕困难重重也毫不懈怠。例如,学院长期坚持“材料讲坛”,邀请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前来讲学,毫无疑问这样做代价很高。但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学院要求所有的硕士研究生甚至高年级本科生都来旁听。
    长此以往,讲坛为研究生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研讨氛围,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及自信心。截至目前,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181人,在读博士研究生5人,已授予硕士学位182人,已培养博士3人。2009年以来,研究生以第1、2作者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0余篇,申请专利30余项。
    坚实的科研基础也进一步增强了研究生继续科研深造的信心。据统计,自去年以来学院已有10余名硕士研究生分别考取中国科学院、武汉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重点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100%,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除此之外,学院还与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联合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创新基地、与广西鱼峰集团联合建立研究生创新基地、与广西北海新未来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还进行专业硕士的联合培养。与此同时,学院还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做学术报告多次,积极参加本学科主办的第四届中欧高聚物工艺及性能国际学术会议、第十二届全国高校金相与显微分析学术年会,这些都为研究生的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阔的视野,高起点建设的定位,决定了平台建设的可能高度;平台建设与人才引进和培养相结合、与创新团队建设相结合,保证了材料学科的创新活力;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基础实验室建设相结合,提高了平台建设的效益;加强对外开放交流与合作,是材料学科立足国际前沿的重要保障。”回顾学科发展历程,韦春教授颇有心得;畅想今后学科发展前景,韦春教授颇具信心:“虽然学科发展还有诸多挑战,但是科学高峰从来都欢迎敢于攀登的勇士,我相信材料人会走得更远、更精彩!”

    上一条:我校召开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

    下一条:【博士点建设专访系列】砥砺奋进 铿锵前行——博士点验收之际专访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曾鸿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