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5日,学校召开2025年改革发展研讨会,聚焦落实学校2025年工作要点与党委三届十次全会部署,凝聚改革共识、明确实施路径、激发实干动能。会上,校领导围绕各自分管领域谈了改革目标与发展思路,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就下半年重点任务与高质量发展举措作主题发言。本专栏集中刊发会议发言内容,旨在进一步凝聚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广泛共识,激励广大师生员工以更高站位、更实作风、更强担当,奋力推进改革发展各项任务,不断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人才办主任李本建:
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引育用留”全链条机制构建

教工部、人事处、人才办将坚定不移推进“人才强校”战略,聚焦学校学科建设、博士点建设、专业评估等重大目标任务,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在引育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上取得突破。一是要精准“引才”:拓宽渠道,按需施策,打造人才磁极。聚焦“政策引”,围绕重点领域“按图索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和相关配套措施,依托人才项目推进有组织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提高引才的科学性、精准性、靶向力;聚焦“需求引”,坚持刚性引才与柔性引智相结合、个性化支持与团队式引进相结合、以才引才与平台聚才相结合,拓展多元化引才渠道。二是要科学“育才”:系统培养,赋能成长,厚植发展沃土。构建培育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全周期支持体;依托“精准画像”强化有组织的人才培育;建立跨学科交叉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培育机制;构建“人才培育—科研产出—成果转化”协同发展机制。三是要高效“用才”:释放潜能,人岗相适,搭建事业舞台。持续深化改革,探索构建分类评价、多元发展的教师考评体系和人岗相适、人事相宜的人才使用机制。四是要用心“留才”:情感链接,价值认同,营造归属家园。强化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修订完善校院两级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加强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发展空间,不断丰富人才的“发展性服务”内容;优先在各个方面为人才提供全方位保障。
发展规划处处长代俊峰:
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的现实挑战与路径突破

建设高水平理工大学,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立足区域,提升在全国的影响力。一是要强化学历结构优化,提升办学层次。优化全日制在校生中的学历构成,完善办学层次相关结构;二是要强化优势特色和内涵建设,提升学科实力。调整优化学科布局,推动学科向国内一流、优势方向发展,增强学科竞争力;三是要强化社会影响力,拓展办学资源。加强学校收入储备与社会捐赠吸纳,为学校发展提供更多资源支撑;四是要强化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从扩大师资规模、提升教师博士学历与高级职称占比等方面发力,打造优质师资队伍;五是要强化专业建设成效评价,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立德树人典型培育、思政教育体系建设,优化新生质量、培养条件,推进国家级专业与课程建设、优秀教材开发,强化学生科创竞赛能力,改善毕业生去向与深造情况;六是要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创新,提升科研能力。加强科研人力配置、经费保障,推动科研成果产出与转化;七是要强化面向产业,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加强与企业的科研合作,建设服务社会基地,推进专利成果获奖与技术转让转化;八是要强化引育并举,产出高层次人才。加快培育各类高层次人才;九是要强化有组织科研,产出高级别项目和成果。聚焦重大科研项目申报,争取高级别项目和奖励;十是要强化国际交流合作,产出高水平合作成果。提高国际化程度,增强国际学术影响力,助力学校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
本科生院院长康志强:
以数字化监控专业建设质量 以“人工智能+”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本科生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紧抓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高等教育改革契机,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一是要推动专业升级和数智化建设。分级构建专业、问题、知识图谱;分批分类培育建设“AI+专业”场景案例;试点“AI +实验班”人才培育新模式;开设“AI+”微专业、辅修专业打破学科壁垒。二是要推动课程数智化建设。持续优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全校课程知识图谱;整合全校多模态教学资源,大力推动智慧课程建设;探索“师—生—机”三元协同课堂新模式,打造“AI+教学”示范课堂。三是要推动专业新形态教材建设。打造“教学评”一体化数字教材;引进高质量AI教材,形成双知识体系与混合教学模式。四是要推动数智化实践教学改革。改革数智化实践教学,搭建智慧实践平台,推进传统实践课程的数智化改造。五是要推动教师AI素养提升。推动AI从“技术工具”向“教学哲学”转变,开展分层培训,构建教师教学画像,实施“十百千工程”。六是要推动质量监控数智化。建立专业发展动态评估模型,构建“桂工特色”专业评估体系,升级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七是要推动人工智能+平台建设。整合六大系统数据流,构建AI智能体矩阵,全面构建“智联、数驱、共生”型教育教学新生态,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打造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研究生院院长、学科办主任钱凯:
强化优势 突出特色 提升学科竞争力

研究生院、学科办将紧紧立足学科建设这个办学基础、核心支撑和战略重点,把加快建设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一是要明确学科定位。结合广西自然资源禀赋背景、学校学科发展历史和学科基础,明确优势特色学科;以“大有色+双碳战略”为主线,突出优势特色学科,打造学科集群,强化其核心地位;优化学科布局,对接广西特色产业链,建设优势学科链。二是要提升优势特色学科影响力。依托大学者、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大服务的协同联动,以“大学者”为突破口,要加快培育领军人才,着力自主培养院士,以顶尖人才引领学科方向;整合全校资源,对标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级平台,打造高水平学科生态,推动优势特色学科影响力实现整体跃升。三是要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以优势特色学科为基础,推动其他学科主动对接前沿学科领域开展交叉融合;构建矩阵式学术组织制度,提升资源配置效能;加强制度建设,在学科经费分配等环节,依据各学科对优势特色学科的支撑作用进行科学调配;带动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发展壮大。四是要推动“X+人工智能”新兴学科发展。抢抓国家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机遇,围绕“X+人工智能”学科发展,优化研究生培养体系;强化教学改革与资源倾斜,鼓励各学科探索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加大资源配置力度,集聚优质资源,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发展格局。
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龙飞:
持续推进科研体制改革,激发桂工科技创新新活力

科学技术研究院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系列决策部署,对标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持续推进学校科研体制改革。一是始终坚持“四个面向”,拓宽项目来源渠道。强化重大项目培育申报,以学科交叉融合激发创新活力。二是进一步加强有组织科研能力建设。制定相关实施方案;聚焦特色学科发展,组织好“人工智能+学科领域”应用场景开发;持续优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机制。三是进一步深化科技评价机制改革。坚持稳步推进,逐步完善科研绩效管理体系,推动基础研究成果提质增效;规范科研活动管理,健全科研诚信制度;实施科研长周期评价机制,驱动科研人员产出标志性成果。四是进一步加强产研融合。持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高质量服务地方政府与龙头企业, 打造政产学研联动新模式;推动科研工作前移,加强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形成“研发服务、 技术转化、企业孵化”三位一体的成果转化服务综合体;以企业科技特派员、百名博士进百企行动为依托,引导博士专家将科研选题与行业瓶颈、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 五是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转创结合推动科技成果服务新质生产力;出台政策鼓励教师“留岗创业”;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制。六是进一步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注重分层分类培养,开展多方面的技能培训;积极组织开展各级人才申报工作;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七是持续加强科技平台建设。着力推进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建设与申报,积极组织省部级科研平台的申报工作,不断夯实科研平台基础。
国际交流处处长、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全克林:
实干创新 扩容提质 奋力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

国际交流处、国际教育学院将紧紧围绕服务学校国际化发展中心任务,抢抓机遇,创新实干,努力做好“扩容”和“提质”两篇文章,努力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一是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扩容提质。把握政策机遇,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合作办学规模;加强内涵建设,优化培养方案、师资建设、教学管理,提升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二是推动合作伙伴扩容提质。在巩固现有关系基础上,积极拓展新的合作对象;建立专人负责、持续跟进的机制,推动常态化交流,促进合作协议落地见效。三是推动合作平台扩容提质。积极建设、拓展新平台,丰富合作形式;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在多个领域谋划实施合作项目,推动平台产出高水平成果并实现转化应用。四是推动国际化育人平台扩容提质。拓展国际化育人平台,新增海外实习实践基地和联合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国际化学习选择;精准对接学科需求,支持学生赴海外知名高校学习,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在来华留学教育方面:一是要扩大学历留学生招生。优化招生机制,打造学历教育新的增长点,优化资助体系,完善设施建设。二是要提升人才培养和管理服务水平。优化留学生培养方案,加强优势特色专业的英文授课建设,创新多元化的“国情教育”品牌,培养知华友华人才;推动国际教育纳入二级学院考核,完善管理制度,健全校院两级管理机制,整合校内资源,提供精准优质的管理服务。
(一审:骆靖璇;二审:孙谦谦;三审:雷绍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