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度聚焦 > 正文

深度聚焦

      【编者按】在桂林理工大学这片育人沃土上,广大教师怀揣对教育事业的赤诚,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育人篇章。他们是立德树人的“引路人”,始终以课堂为育人主阵地,深耕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用耐心与智慧点亮学子求知的火花;他们是科研报国的“先行者”,从地质勘探到材料研发,从环境治理到智能建造,始终将论文写在实验室与项目现场,以扎实创新成果为国家发展注入桂工力量;他们是服务社会的“践行者”,坚持扎根广西、服务地方,在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的实践一线,让科教成果真正融入社会发展肌理,生动诠释高校教师的使命担当。

      值此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校园网特推出优秀教师典型事迹宣传专栏,透过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致敬在桂工教育教学、科学创新、社会服务一线默默耕耘的全体教师,展现新时代桂工教育工作者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的坚定追求与深厚情怀。

    土木工程学院教师钱凯:科技创新育栋梁,深耕八桂报家国

      钱凯,中共党员,教授,主要讲授《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等课程,长期从事结构抗连续倒塌及装配式建筑方面的研究。现任研究生院院长、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入选国家优青、广西杰青、八桂学者;以第一完成人荣获广西自然科学一等奖、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广西教学成果一等奖、广西青年科技奖、广西青年五四奖章、广西创新争先奖、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青年科技奖等省部级及国家一级协会奖多项。

      钱凯老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怀着报效祖国的初心,毅然放弃海外和长三角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选择加入广西高校工作,投身于科教资源相对薄弱的西部地区。

      为服务国家防灾减灾重大需求,钱凯老师牵头组建“结构防灾减灾团队”。五年来,团队累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获资助经费684万元。团队在建筑结构抗连续倒塌机理与性能提升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被纳入我国首部《建筑结构抗倒塌设计规范》,并先后荣获广西自然科学一等奖、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广西青年科技奖等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他坚持教书育人本位,推动“研、创、赛”融合培养模式,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创新大赛”等高水平竞赛,共获国家级银奖1项、铜奖2项,省部级金奖5项。主持自治区教改重点项目2项,获广西教学成果一等奖、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等荣誉。

      自回国以来,钱凯老师已培养研究生30余名、博士后7名。他常以“祖国哪里需要,就扎根哪里”教育学生,受钱凯老师的影响,多数毕业研究生和所有出站博士后都选择留在广西工作。钱凯老师以实际行动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展现了新时代科技教育者的使命与担当。

    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彭正波:深耕三维实践,诠释新时代教育担当

      彭正波,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主持广西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国家民委项目等课题10多项,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中国行政管理》、《旅游学刊》等SSCI/SCI/CSSCI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3部,主持获得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民政部民政政策理论奖、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桂林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10余项。指导学生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多项,指导研究生获全国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三等奖1项,获评“挑战杯”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全国MPA优秀教师。

      点亮学生梦想,以竞赛育英才。彭正波老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将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使命,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挑战杯”等高水平学科竞赛。他以赛促学,推动前沿理论与创新实践深度融合,有效激发学生科研热情,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在其系统指导下,学生团队屡创佳绩。不仅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多次获奖,更在全国公共管理案例大赛等权威赛事中表现优异,培养出一批兼具创新能力与实践担当的高素质人才。

      引领科研团队,筑学科新高地。作为学科带头人,彭正波老师高度重视科研团队的体系化建设,着力打造结构合理、攻坚力强、视野开阔的高水平创新团队。他发挥学术引领作用,聚焦公共管理、乡村治理等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形成一批兼具理论创新与政策价值的学术成果,获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助力学科高质量发展与学术影响力提升。

      深耕社会服务,献智乡村振兴。彭正波老师坚持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结合,依托乡村振兴研究院等平台,聚焦民族地区治理、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国家需求,带领团队深入基层,推动理论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相关建言获国家部委采纳,为提升地方治理效能、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与决策参考,切实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

      从创新育人到科研引领,从理论探索到服务社会,彭正波老师以深厚学术积淀、系统育人理念和强烈使命担当,诠释了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情怀,在教育进步、学科建设与服务国家战略中作出重要贡献。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师邓昀:深耕科研助发展,潜心教学育新人

      邓昀,中共党员,教授,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物联网、人工智能。承担《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网络安全技术》等本科课程,年均授课193学时。承担广西区教改项目4项,出版教材3部,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获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 5项,在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网络技术挑战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奖获国赛一、二等奖10余项。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攀登学术前沿、突破知识边界,更要对接地方需求、破解实际难题,同时肩负育人使命、培育卓越人才。” 这是邓昀老师常说的话。他牵头的“监测信息采集及遥测技术研究”项目,针对企事业单位的监测技术需求,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形成高效精准的技术解决方案;在广西林地土壤监测、智慧排水等领域,他主持的多个项目将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应用,坚持“场景驱动 + 产学研联动”发展模式,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作为《网络安全技术》区级本科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负责人,邓昀老师始终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他主持广西区教改项目4项,牵头建设区级虚拟教研室及基层教学组织,荣获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坚持“科研反哺教学”,他将项目实践转化为教学案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探索突破中提升综合素质,指导学生在“互联网+”大赛中斩获金奖2项,在全国竞赛中获一、二等奖10余项。

      多年来,邓昀老师以教学改革夯实育人根基,用科研成果服务地方发展。他表示:“能为学生成长、地方进步出份力,就是最大的价值。” 在教学与科研的道路上,他步履不停、躬耕不辍,用行动书写着高校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商学院教师王兴中:守正创新,做一名脚踏实地的行动者

      王兴中,中共党员,正高级实验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商学院副院长。主持广西软科学研究课题、广西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专项课题、广西科技智库建设专项课题、广西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各1项。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各1项。参与各类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课题10多项。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2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参与获得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等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6项。

      守正创新,实干笃行方致远。王兴中老师入校工作二十多年来,始终坚守初心,勇于开拓创新,以脚踏实地的行动姿态,在学院发展、教书育人等领域深耕不辍,书写着属于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篇章。

      在公共事务中,王兴中老师坚守学院发展主方向,认准目标便全力以赴,不推诿困难、只钻研办法,勇于创新,敢于突破,长期投身于学院学科建设、平台搭建、学位点申报及专业评估等重要工作,为学院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学院领导,他在分管工作中坚持守正创新,取得显著成效,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赛斩获国奖、推动广西科技智库建设落地、大幅提升研究生外审论文优良率等,实现了多方面的突破。

      在教书育人上,王兴中老师践行教育家精神,近年来致力于将自身战略管理与区域创新的研究领域,同地方科技战略咨询的现实需求相结合。作为广西科技智库的方向带头人、广西科技界智库决策咨询专家团队首席专家之一,他带领研究生主持承担五项广西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多次参与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政策调研活动及材料撰写工作。这既彰显了服务地方发展的桂工担当,又为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搭建了鲜活的实践平台。  

    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师唐莹:聚焦科研核心问题,成果应用在八桂大地

      唐莹,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微波介电材料的组成设计、结构与性能的研究。获“八桂青年拔尖人才”称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签订横向项目合同金额超过600万元;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专利成果转化超过150万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本领域Top期刊J. Adv. Ceram.、J. Euro. Ceram. Soc发表发表论文30余篇。

      唐莹老师主要从事微波介电材料的组成设计、结构与性能的研究,长期与中国科学院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东莞散裂中子源、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清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国内多个院所机构开展合作,聚焦解决该类材料在5G、6G无线通讯应用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团队通过自主创新,原创性提出调控材料温度稳定性的新机制,该成果引发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已被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研究证实并引用。

      在科研实践中,团队始终立足广西区域优势资源,紧密围绕产业创新需求,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以科技成果赋能地方经济发展。唐老师挂职担任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西新未来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广西敏感元器件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期间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瑞士举办的压敏陶瓷与器件国际标准制定会议。同时,团队研发的高性能电子元器件项目获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资助,成功实现成果转化,转化金额超250万元。此外,结合桂北地区特色产业,与桂林唐潮一生竹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总经费500万元的横向合作合同,联合研发符合国外高端市场需求的绿色生态产品。

      在科研攻关的同时,唐莹老师始终牢记育人使命,高度重视学生培养工作。在担任研究生导师期间,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科研能力提升及职业规划,所带的多名研究生荣获国家奖学金,并引导他们走上攻读博士学位的道路。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多就职于电子材料与元器件领域龙头企业的研发中心或科研岗位,实现高质量就业。

    地球科学学院教师柴明春:用专业热爱引导人才培养,以理论创新推动学科发展

      柴明春,中共党员,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贵金属与关键金属成矿理论,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篇。获评桂林理工大学2023-2025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如何激发非本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兴趣,是众多导师面临的共性难题。柴明春老师始终坚信,言传身教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自2024年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柴明春老师与学生并肩奋战在科研实践一线,累计完整132小时实验分析测试、985组数据处理工作。柴明春老师坚持每天最早抵达工作间、最晚离开办公室,起初让学生们深感不解。然而事实证明,这种对科研的热忱能够实现传递:2025年暑假,2名非本专业的一年级硕士研究生在短暂休假一周后,便主动返校投身专业学习。他相信,这种对专业的热爱与自主钻研的精神,将成为学生们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

      凭借对专业的执着热爱与长期不懈的努力,柴明春老师在贵金属金银成矿理论研究领域收获丰硕成果,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4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其中,发表在《GSA bulletin》上的论文,其第12张图件历经26次反复修改,这一过程深刻展现了柴老师精益求精的科研态度。未来,柴明春老师将继续以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为炬火,在躬身垂范中让学术品格生根发芽,让这份熔铸着严谨与热忱的科研信仰,成为照亮学生学术征程的灯塔,在地质勘探领域的星空下,指引新一代研究者凿开属于自己的科学矿脉。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秦芳诚:恪守育人初心,深化产教融合

      秦芳诚,中共党员,副教授,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教研室副主任。曾获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西赛区一等奖、校级“十佳青年授课教师”等荣誉。长期承担《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金属材料工厂设计》等课程教学,致力于特殊钢、铝合金精确成形制造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热处理、冶金科技竞赛奖项10余项。

      秦芳诚老师始终坚守教学一线,深耕课堂教学改革,主讲《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专业核心课程。他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将产业前沿及工程实践深度融入课程教学,重构教学模块,构建岗位能力培养框架,创设理论课堂、线上课堂、校中厂、厂中校“四堂联动”的产教融合学习空间。开发56学时的优质热处理生产案例,引入广西绿色工厂、大国工匠等24项课程思政案例,获评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教案”“十佳青年授课教师”称号,3次主讲课程思政公开课,示范成效显著。

      秦老师十分注重课程团队建设,带领校企团队获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西赛区一等奖;合作出版产教融合教材2部(含数字教材1部)。他坚持科研反哺教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广西科技重大专项2项,主编出版学术专著2部,将特殊钢、铝合金铸辗成形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案例,实现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教师刘博天:潜心治学育桃李 科研报国守初心

      刘博天,无党派人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新能源器件及关键材料。主讲《物理化学》《化工流程模拟与大型软件应用》等专业核心课程。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其中2项实现技术转化。

      刘博天老师秉持“科研服务国家”的初心,八年来扎根教学与科研一线。刘博天坚持“科研反哺教学”的理念,将电化学储能领域的前沿成果深度融入课堂教学,主讲《物理化学》《化工流程模拟与大型软件应用》等专业核心课程。他授课深入浅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启发学生思维,教学风格生动务实,深受学生喜爱。

      在他的悉心引导下,学生从知识“学习者”逐步成长为科研 “探索者”。多名研究生先后在 Adv Mater、Adv Funct Mater、Chem Eng J 等国际高水平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构建起“本科-硕士-科研”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为西部高校创新型人才系统化培养提供了实践范例。

      在科研领域,刘博天老师深耕电化学储能领域,聚焦超级电容器、水系锌离子电池等方向,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性成果。他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Adv Sci、Chem Eng J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推动了领域基础发展,显著提升学校在新能源材料方向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其中2项已实现技术转化,服务产业应用。

      他用实际行动践行“学术立教、情怀立身、担当立德”的职业追求,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征程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高校教师的精彩篇章。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刘辉:坚守对教育的纯粹热爱,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

      刘辉,中共党员,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承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主持教育部和广西哲社项目各1项,在《新视野》《广西日报》(理论版)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获广西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以及全区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课堂一等奖、优秀教学案例二等奖等奖项10余项,主讲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获批自治区一流本科课程(排名第2)。

      “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这是刘辉老师始终践行的教学准则。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他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始终牢记“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的重要要求,致力于将课程打造成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精神食粮。

      在教学内容方面,刘辉老师深入挖掘理论的情感内核,依托精心挑选的史料,巧妙运用各类故事,把基本原理转化为生动易懂的道理,让课堂既有理论深度,又充满情感温度。凭借这种教学方式,他荣获了广西高校“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课堂”一等奖。他还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善于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智慧教室同步异地联动授课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用深度互动取代枯燥的说教,他讲授的课程也获批“自治区一流本科课程”。此外,刘辉老师更善于利用社会大课堂讲好 “大思政课”。每学期他都坚持带领学生开展场馆现场教学。在作为主要负责人建设校内党史场馆时,他全身心投入,多次前往档案馆、图书馆与陈列馆,查找了大量资料。为了搜罗适合“广西解放”“改革开放”等章节的展品,他跑遍了本地的旧货市场,每件展品都亲自核对年代、考证背景,让学生通过实地参观学习,读懂历史的发展脉络。他还带领学生到中越边境开展理论宣讲和调研,到多个县市进行老兵口述史采录。通过他的耐心指导,学生在全区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中取得了三等奖等优异成绩。

      今年是刘辉老师从教的第10年,他说“让学生从‘听懂’到‘坚信’,就是我最大的成就。” 刘辉老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思政课教师的使命,让有温度的思政课,成为学生筑牢信仰之基的精神沃土。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教师张睿:以爱为盾,以光为炬

      张睿,民革党员,教授。研究方向为乡村旅游、知识管理、创新和创业管理。主讲《旅游电子商务》《旅游消费者行为》《英文论文写作》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曾获2025年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西赛区一等奖、2024年广西普通本科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对于教育,张睿老师坚信 “爱与温暖是学生前行的动力,是抵御困难的盾牌”。她将这一信念融入育人工作的每个细节。

      在校园里,张老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和温暖港湾。得知学生身体不适,她会第一时间送去热腾腾的早餐,传递贴心的关怀;当学生因学业压力焦虑时,她会用耐心倾听和一顿家常饭,在细微处给予力量。她深知,理解与包容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有效途径。在学术道路上,张老师是严谨的引路人,更是包容的同行者。她鼓励学生大胆探索,面对科研瓶颈时,不仅倾注心血指导,更以对失败的包容,引导学生学会接纳挫折、在反思中成长。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多名研究生在《旅游科学》等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并获评校科研学术先进个人。在教学实践中,张老师聚焦旅游新业态,注重产教融合,通过多学科知识整合、虚拟仿真实训等方式,推动学生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其教学成果荣获省级优秀教材奖和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张老师用爱与智慧点亮学生的成长之路,见证他们的蜕变。她不仅是优秀的教师,更是将温暖播撒到学生心田的守护者。

    艺术学院教师沈艳:创新教学路 炽热育人心

      沈艳,中共党员,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家具设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主持“第三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曾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区赛三等奖,获桂林理工大学“十佳青年授课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指导学生参加“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获优秀指导老师”。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是艺术学院沈艳老师始终坚守的教学信念。

      在多年主讲《家具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她不断突破传统教学桎梏,积极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切实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到实处。沈艳老师首创“双融合双驱动”特色教学模式,把价值引领与创新思维深度融入课堂,以项目式教学和“多元动态”考核为双驱动引擎,充分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内生动力。凭借不懈努力,她主持建设的《家具设计》课程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十佳青年授课教师”“优秀指导教师”等诸多荣誉,正是对她教学创新实践的有力褒奖。

      沈艳老师始终将目光聚焦于学生的成长发展。面对对专业学习缺乏信心的同学,她从不吝惜鼓励,积极引导学生“以赛促学”,常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一同研讨设计方案。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学生累计在省部级以上专业赛事中斩获100余项大奖。“学生的成长,是我最大的幸福。”沈艳老师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坚守,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育人初心与匠心情怀。

    南宁分校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教师赵琳:让知识的火种在课堂燃成星

      赵琳,无党派人士,教授。任南宁分校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机械设计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加工、机械设计。入选广西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获桂林理工大学2024年“出彩桂工·年度致敬”表彰,获评桂林理工大学“十佳授课教师”,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十佳授课教师”“十佳教师”“ 优秀教研室主任”。

      “教育是一场知识的接力,也是灵魂的对话。在这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舞台上,教师需倾尽所学,用智慧与爱心为学生铺就成长的基石,让每一位学子学有所获,追逐梦想,绽放属于自己的华彩。” 赵琳老师如是阐述她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赵琳老师深入钻研课程专业特点,紧密结合学科发展趋势与教学大纲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她善于将行业最新研究成果、社会热点话题引入课堂,赋予知识鲜活生命力。同时,她注重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融入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赵琳老师积极探索项目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凭借这些教学创新实践,她在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荣获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西赛区二等奖,获得全国教师信息化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2次斩获广西高校信息化大赛一等奖,还在广西职业院校信息化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此外,赵琳老师主持及参与14项教改项目,将科研过程中的新思路、新方法融入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一审:骆靖璇;二审:孙谦谦;三审:雷绍湖)

    下一条:【庆祝教师节】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一线教师事迹展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