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桂林理工大学这片育人沃土上,广大教师怀揣对教育事业的赤诚,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育人篇章。他们是立德树人的“引路人”,始终以课堂为育人主阵地,深耕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在三尺讲台搭建知识灯塔,用耐心与智慧点亮学子求知的火花;他们是科研报国的“先行者”,从地质勘探到材料研发,从环境治理到智能建造,始终将论文写在实验室与项目现场,以扎实创新成果为国家发展注入桂工力量;他们是服务社会的“践行者”,坚持扎根广西、服务地方,在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的实践一线,让教育成果真正融入社会发展肌理,生动诠释高校教师的使命担当。
值此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校园网特推出优秀教师典型事迹宣传专栏,透过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致敬在桂工教育教学、科学创新、社会服务一线默默耕耘的全体教师,展现新时代桂工教育工作者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的坚定追求与深厚情怀。
地球科学学院教师李静和:以深地探测突破资源瓶颈,用绿色勘查保障国家资源安全

李静和,中共党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球物理勘探及其人工智能应用。获广西八桂青年拔尖人才称号。他主持承担多个国家级、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市厅级科技创新成果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参与建设《电法勘探》课程入选自治区级一流课程。指导学生团队参与全国地球物理大学生知识竞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勘探不仅要找到矿藏,更要绿色开发、保障国家战略需求。” 这句话是李静和老师的科研座右铭。2015年,他从美国杜克大学留学归国后,毅然选择回到本科就读的母校任教。此后,李静和老师主持多个国家级、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积极联合生产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针对广西复杂地形与地质条件下,隐伏矿产资源储量难以探明、储量提升面临技术瓶颈的 “卡脖子” 问题,他带领团队持续攻关,最终研发出一套高效成像技术。该技术能够精确刻画复杂控矿构造的空间形态及物性分布,已成功应用于广西多个矿区的深部勘查与精细探查工作。相关技术获得7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荣获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市厅级科技创新成果奖。基于这些技术成果开发的矿业权,预计将带动超过10亿元的经济投资,投产后年均营业收入可达亿元以上,年均利税超千万元。
在教学工作中,李静和老师始终秉持 “科研反哺教学” 的理念,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融入课堂。他参与建设的《电法勘探》课程入选自治区级一流课程。在指导学生竞赛方面,他带领学生团队参加全国地球物理大学生知识竞赛,斩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正如一位参赛学生所说:“李老师常常陪我们在赛前熬夜备赛,逐题解答我们的疑问,他对学术的执着深深感染了我们。”
多年来,李静和教授累计培养2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其中10余人进入国家级重点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工作。面对成绩,他始终保持谦逊:“找到矿藏只是起点,更重要的是探索绿色、智能的开发方式,让资源真正造福社会。” 在 “攻深找盲” 与绿色勘查的科研道路上,李静和老师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践行着高校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教师袁亚利:以纳米之微见教育之大,秉匠心精神育时代新人

袁亚利,中共党员,教授,任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助理。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酶设计应用及手性分析传感。主讲《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应用化学专业英语》等课程。获评广西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入选桂林市“五一巾帼标兵岗”、 桂林市工人先锋号;获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广西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广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等奖项。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袁亚利老师坚守在科研一线,在纳米酶设计与手性分析传感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5项,在Analytical Chemistry、Small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实现了对手性氨基酸的高灵敏识别,也为复杂生物基质中活性物质的快速分析提供了新方法。
“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启迪。”这是袁亚利老师始终秉持的理念。主讲《分析化学》等核心课程近十年,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参与建设国家一流线上课程,获广西教学成果特等奖;她推动课程“出海”,主持中国-印尼全球融合式课程:她将科学精神、家国情怀、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自然融入专业知识,获广西课程思政示范课、广西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她指导本科生开展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带领学生斩获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她将比色分析技术转化为科普实验,激发初高中学生的科学兴趣。她带领学生开展漓江水质监测,为50余个自然村提供土壤、水质检测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此外,她指导的多名学生考入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有的已成为科研领域的后备力量。
“教育是点燃火焰,而非填满容器。”袁亚利老师以深厚的学术素养、炽热的育人情怀,真正践行了一名高校教师科研育人、服务社会的使命,展现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人格光芒与责任担当。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饶筠筠:笃行不怠,践行使命

饶筠筠,中共党员,讲师,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获第八届全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第八届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手”称号;2020年全区高校理论宣讲大赛二等奖;全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案例“形势与政策”课比赛三等奖;第二届广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竞赛一等奖;2021年桂林理工大学“十佳青年授课教师”称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如何上好一门课程”是需要用一生去努力钻研的课题。只有时刻与时代同行、与国家发展同步、与学生成长同频,才能踏实走好思政课教师的每一步。
在教学生涯中,饶筠筠老师努力践行以赛促教、以研促教。她曾获得第八届全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第八届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手”称号、全区高校理论宣讲大赛二等奖以及桂林理工大学“十佳青年授课教师”等教学竞赛奖项。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实践中,“大思政课”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饶老师一方面主动钻研“大思政课”的育人理念,先后在报刊理论版发表文章和论文,并尝试撰写《高校“大思政课”的建设策略研究》一书;另一方面,她带领教学班级的同学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将思政课知识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充分结合,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天地中实现价值认同与知行合一。
商学院教师陶春华:科研成果服务双碳目标,创新实践赋能人才培养

陶春华,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环境会计与资本市场研究。主要讲授《基础会计》《会计学》《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等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项,主持校级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CSSCI论文8篇。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专业竞赛奖项10余项。获评校级“优秀班主任”。
“科研不仅是学术探索,更要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服务于企业绿色转型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陶春华老师始终将科研创新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近年来,她主持完成了广西社科基金项目“碳中和背景下我国碳交易制度有效性及优化路径研究”,随后又获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ESG信息披露对企业债券发行的影响研究:基于债券市场参与者角度”,并作为第一作者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这些科研成果为双碳目标背景下完善我国碳交易制度、提高资本市场效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科研创新的同时,陶春华老师更注重科研育人。她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开展企业碳交易和绿色金融案例研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锻炼批判性思维与实践能力。2025年,她指导的学生团队在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中斩获国家一等奖,并在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等比赛中屡获佳绩。学生在提及陶老师时纷纷表示:“陶老师不仅让我们学到知识,更教会了我们如何用学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在科研与育人的道路上,陶春华老师始终笃行不怠,以扎实的研究和深厚的情怀书写着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艺术学院教师秦慧敏:教研深耕处,乡村焕新时

秦慧敏,中共党员,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智协同创作模式理论与实践。现任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教研室主任。荣获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西区一等奖,作品《城市.面子》获第八届全国高校数字媒体艺术大赛专业组一等奖,作品《保护海洋生物》获中国包装设计大赛三等奖;指导学生获得好创意数字艺术大赛国家级一等奖2项、自治区级奖60余项,第四届“互联创+”大学生创新创业设计大赛广西区金奖。
秦慧敏老师始终秉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践行“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她聚焦学生设计素养与文化感知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环节,鼓励学生深度参与课程项目,通过实战锤炼设计综合能力与创新思维,同时精准把握行业发展动态。她主讲的《短视频创作》课程,不仅被认定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还荣获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西赛区一等奖。在秦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在各类专业竞赛中斩获国家级奖项8项、广西区级奖项60余项,她本人也多次获评“优秀指导教师奖”,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灯。
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负责人,秦老师发挥专业特长,带领师生团队投身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创新力量。她深入灌阳县西山乡、黄关村、东阳村等乡镇开展实地调研,探索“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团队先后完成农产品包装设计、乡镇标志设计、乡村墙绘创作及农产品陈展设计等工作,用创意设计助力乡村风貌焕新与产业升级。无论是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践行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还是面向乡村,用设计服务社会,秦老师始终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教育与实践的道路上奋力攀登。
外国语学院教师刘慧:用真诚与热爱点亮课堂

刘慧,群众,讲师。主要从事日语专业教学,承担本科生、研究生层次的大学日语、日本社会与文化、中日文化比较研究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日文化对比、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主持和参与哲社、教改及横向课题6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荣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第六届外语微课大赛二等奖、2024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大学日语组)全国复赛二等奖、首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日语电子课件大赛三等奖。获评桂林理工大学“十佳青年授课教师”。指导学生获得各级专业竞赛奖项多项。
刘慧老师始终将教书育人作为首要职责。在《大学日语》《日本社会与文化》《中日文化比较研究》等课程教学中,她善于引导学生探究语言知识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让课堂兼具学理性、实践性与趣味性。她秉持“以赛促教”理念,在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荣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第六届外语微课大赛二等奖、2024 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大学日语组)全国复赛二等奖,还获评桂林理工大学第十八届“十佳青年授课教师”,并在首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日语电子课件大赛中斩获三等奖。同时,她本人也在第六届“人民中国杯”日语国际翻译大赛、2023年CATTI杯全国翻译大赛、第三十六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等专业赛事中载誉而归。
在科研与教学改革领域,刘慧老师深耕中日文化对比、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方向,主持及参与哲学社会科学、教学改革与横向课题共6项,并出版学术专著1部。教学中,她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助力多个自治区级、校级大创项目顺利结题;同时鼓励学生投身专业竞赛,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学生在各级赛事中屡获佳绩,切实提升了语言运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素养。刘慧老师以对教育事业的赤诚热爱,持续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贡献力量。
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师曾翔:以匠心守初心,用数学之光点亮育人之路

曾翔,中共党员,副教授,数学与统计学院基础数学教研室主任。主要讲授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课程。获评区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主持人。
“让枯燥的公式有温度,让基础的课程有深度。”这是曾翔老师深耕公共基础数学教学20年来始终坚守的信念。他年均授课超350课时,总能以饱满的热情将抽象理论化繁为简,其课堂被学生亲切地称为 “最懂数学,也最懂我们的课堂”。
曾翔老师带领团队发力,将《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三门课程全部建设成为广西区级一流本科课程,助力学校成为广西唯一实现基础数学课程“大满贯”的高校。2024年,《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获评自治区课程思政示范课,他本人也荣获自治区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称号。2025年,由他主持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更是斩获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填补了学校公共基础数学国家级课程的空白。
面对大班教学的难题,曾翔老师创新构建“三维联动”教学模式:在线上,他主持建设的慕课被86所高校采用,选课人数超6万;课堂上,他首创按专业分类的思政案例库,并出版2部立体化课程思政教材;课外,他坚持线上答疑,累计辅导时长超1000小时。这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课程不及格率下降15%,高分率提升18%,他还指导学生在全国数学竞赛、建模大赛中斩获20余项奖项,用责任与担当诠释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育人使命。
南宁分校冶金与资源工程学院教师蒋学先:以技术革新驱动产业进步,用科研实践培育专业人才

蒋学先,中共党员,教授。现任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国际交流中心主任。参与申报并获广西重大科技专项2项、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1项,广西面上项目1项,主持横向科研项目5项,项目经费508.4万元。发表科研论文12篇,其中SCI收录3篇。申请发明专利14件、授权2件,申请实用新型专利6件、授权6件。获广西信息化教学大赛微课比赛三等奖1项。获自治区“就业工作先进个人”、桂林理工大学“就业工作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指导学生获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广西区赛金奖1项,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选拔赛银奖3项、铜奖3项。
“科研的价值,在于解决真问题,服务国家与行业的实际需求。”这是蒋学先老师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多年来,他扎根有色金属冶金领域,专注于资源高效回收与低碳冶炼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
2022 年,蒋学先老师牵头承担广西科技重大专项,针对铜铅阳极泥多金属综合回收这一行业难题,带领团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经过无数次工艺方案验证,最终研发出高效协同处理新技术。该成果成功应用于多家冶炼企业,不仅斩获多项授权专利,还为学校带来逾百万元到校科研经费,显著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益。此外,他主持的“低电阻阳极钢爪技术研究”系列产学研项目,获得企业横向经费超500万元,通过技术革新帮助合作企业大幅降低电解能耗,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充分展现了高校科研服务产业发展的担当。
蒋学先老师善于将企业真实技术难题与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和创新实践资源,始终践行“学创融合”的育人理念。近年来,他指导学生在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广西区赛中荣获金奖,并在“互联网 +”大赛中多次斩获银奖、铜奖。一名参赛学生回忆道:“蒋老师经常陪着我们反复调试方案,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整个团队。”多年来,他不仅培养了多名优秀硕士研究生,还通过一对一帮扶,助力多位新进教师快速成长,为青年师生的发展保驾护航。
南宁分校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陈娉婷:以匠心育桃李,以科研助振兴

陈娉婷,中共党员,副教授。任南宁分校经济与管理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教研室主任。主持2024年广西哲社社会科学研究年度课题1项、全国商科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2025年度课题1项;获第十七届全国商科教育实践教学大赛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2024年广西职业院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混合式教学)三等奖;获南宁分校2023-2025年度优秀共产党员、2023-2024年度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十佳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文旅与会展创新创业实践竞赛获全国一等奖2项。
作为新文科建设的积极践行者,陈娉婷老师始终以“四有教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将教育数字化转型与产教融合创新深度融入育人实践。她深耕教学一线,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机融合信息化技术与AI技术,灵活运用任务驱动式、研讨式教学方法,推动“以行践知、以教促行”的教学理念落地生根,以扎实的教学成效践行育人初心。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学生在校内外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共斩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0余次;此外,她主持参与市厅级以上教研教改课题6项,在教师技能及信息化大赛中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 项。
陈娉婷老师始终坚持扎根地方,服务地方,将科研方向聚焦于乡村振兴领域。她依托校地政企多方联动机制,深入开展乡村旅游与产业振兴研究。近两年,她主持或作为主要参与者承担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政府/企业委托等横、纵向科研项目10余项,累计到位研究经费170余万元。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她成功获得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与1项广西地方标准,相关成果广泛应用于扶绥县和美乡村建设、民族地区产业升级等实践场景,切实为“三农”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学生工作部(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师肖梦洁:春风化雨、秉烛引路,十年如一日坚守心理育人岗位,为迷途学子点亮心灯

肖梦洁,中共党员,讲师,任学生工作部(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获2025年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大赛一等奖(排名第4),2024年全区高校大学生“3·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季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三等奖,2021年全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案例比赛一等奖,2020年全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微课比赛二等奖、全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优秀心理危机干预案例三等奖;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8);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先进个人”等奖项和荣誉。
“老师,我曾经多次问自己,为什么要跨越万水千山来到这里。现在我知道了,我来桂工,就是为了遇见您。”一位来自新疆的学子,曾因异地求学的适应难题坠入绝望深渊,甚至一度怀疑自己能否完成学业。肖梦洁老师将这一切看在眼中,用温柔的倾听与耐心的陪伴,历经20多次心理咨询,一点点为她解开心中的枷锁。后来,这位学生不仅顺利毕业,还成功考上了公务员,这份惊人的转变让肖老师由衷地觉得 “一切都值了”!
十年职业生涯中,肖梦洁老师的温暖从未缺席,她始终以专业的素养与热忱的态度,守护着桂工学子的心理健康。她累计为2000多名学生提供过心理咨询服务,无论是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日常困扰,还是严重的情绪危机,她都秉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一一应对。她走进课堂,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教学,累计授课近5000次,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帮助更多学生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无论日常工作多么繁重,只要学生通过微信、电话发来求助信息,她总会第一时间放下手头事务及时回应;遇到紧急情况,即便在周末休息或是深夜时分,她也会毫不犹豫地赶回学校投入工作。
肖老师曾荣获全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比赛一等奖,但在她心中,学生愿意敞开心扉的那份信任,才是最珍贵的“奖项”。面对因共情而产生的心理压力,肖梦洁从未想过放弃。“只要能让陷入迷茫的学生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这一切就都值得!”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不仅是她十年坚守的初心,更是给予每一位桂工学子的温暖承诺。
校团委、创新创业学院教师张威:启迪智慧、激发潜能,投身创新、服务社会

张威,中共党员,创新创业学院专职干部,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管理、指导相关的双创赛事等工作。指导学生参加中国国际创新大赛获区级奖项11项,“挑战杯”竞赛获区级及以上奖项3项,助力学校获“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质量优质校”等荣誉。
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张威老师秉持“启迪智慧、激发潜能、投身创新、服务社会”的育人准则,以深耕不辍的坚守与开拓创新的实践,努力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航者。
在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方面,他创新打造“案例拆解+场景模拟”教学模式: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剖析商业逻辑,通过“问题链”教学法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七年来,经他指导的创新创业赛事及项目累计获得区级及以上奖项100余项。在创新创业教育层面,他坚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实践能力等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曾助力一名缺乏自信的学生斩获自治区级创业大赛银奖,该学生目前已成功注册科技公司并投入运营。此外,他聚焦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通过细化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等举措,推动双创教育高质量落地。年均组织“创新训练营”“项目路演会”等活动10余场,指导孵化创业项目40余个。为引导学生深耕社会服务,他带领学生聚焦乡村振兴与社区服务领域,先后指导3个团队通过电商直播、农产品品牌策划等形式,帮助2个村庄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实现产业助农实效。
张威老师以教育初心与责任担当,点亮学生的创新梦想,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作出了应有贡献。
图书馆资源建设部黄民理:文献筑基践初心,服务育人担使命

黄民理,中共党员,现任图书馆资源建设部主任。主要负责文献资源采购,协助开展审核评估、专业认证、硕士点/博士点申报工作。主讲《文献检索》课程。获“十三五”期间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图书馆研究分会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排名第1),创新服务案例一等奖(排名第4)、三等奖(排名第4)各1项;广西高教学会图书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征文二等奖(独著)1项、三等奖(排名第1)1项;川、吉、苏、冀、桂五省(区)图书馆学会学术研讨会征文活动三等奖(排名第2)2项;2019年广西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创新案例三等奖(排名第4);获2023年广西高校信息素养教师教学竞赛优秀奖。
“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服务的根基,为师生提供最精准、最前沿的文献保障,是我们始终不变的追求。”这是资源建设部主任黄民理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扎根图书采编一线五年来的真实写照。在海量出版信息与师生多元需求交织的工作场景下,他凭借专业的判断力、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精心构筑起支撑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文献资源体系。
黄民理深刻认识到“每一本书都可能成为学术研究的关键支撑,每一个数据库都蕴藏着激发创新灵感的无限可能”。为此,他带领团队深入调研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认证标准、审核评估指标及科研教学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采购方案。在图书采购过程中,他严格把控质量,力求让有限的经费发挥出最大价值。2024年,学校启动新增硕士点、博士点申报工作,他牵头组织团队加班加点,精准完成申报所需的图书文献数据整理与分析,为学校申报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尤为可贵的是,黄民理始终践行“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他主导开展的“书香桂工 享阅到家”图书荐购活动,实现了读者荐购图书最快次日即可借阅的高效服务,极大提升了师生的荐购体验。当师生急需绝版图书或难以获取的文献资料时,他总是不辞辛劳,通过多方渠道积极协调寻找。凭借这份执着与热忱,他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文献寻宝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黄民理以文献为舟,载师生遨游学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彰显了新时代高校教辅人员的责任担当与卓越风采。
(一审:骆靖璇;二审:孙谦谦;三审:雷绍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