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桂工要闻 > 正文

桂工要闻

    编者按:劳动铸就教育丰碑,奋斗擘画时代经纬。在全面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推进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的新征程上,桂工师生心怀“国之大者”,以创新为楫,以实干为笔,在基础研究“深水区”勇闯无人之境,在教书育人第一线培根铸魂,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深刻内涵。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让我们聆听这些“光荣与梦想”的创造者,如何用奋斗定义时间的价值,以创新丈量发展的维度,共同谱写建设高水平理工大学的壮丽诗篇。

    申嘉龙:精研冶金破瓶颈,躬耕杏坛育栋梁

    申嘉龙,中共党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博士、教授,广西八桂青年拔尖人才、广西千亿级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急需紧缺人才、中国金属学会电磁冶金与强磁场材料科学分会委员、中国冶金教育学会材料实验教学与仪器设备分会理事、国际学术期刊《Microstructures》青年编委。主持并参与广西教学改革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发表教改论文8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冶金科技竞赛获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广西赛区金奖1项、银奖2项。

    申嘉龙深耕钢铁冶金领域,积极开展高附加值钢铁产品质量控制、生产工艺改进、钢铁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在线无损表征等方面研究。面对国产高端无损检测设备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他带领科研团队潜心钻研,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8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6篇,发明专利12项,攻克了钢铁材料微观组织的电磁响应、高铁钢轨细微裂纹的精细化表征等技术,开发了钢铁材料微观结构的无损表征及力学性能在线监测、金属材料缺陷无损检测等成套设备,检测精度与国外装备持平,且设备成本及维护费用仅需十分之一。在应用研究领域,与广西盛隆冶金共建示范生产线2条,实现年增效超2200万元,相关成果可推广至全区冶金企业,推动行业智能化升级。

    作为冶金工程教育践行者,申嘉龙聚焦高等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坚持以产业需求为人才培养导向,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带领冶金工程专业顺利通过冶金工程专业认证,完成广西有色金属新材料创新发展现代产业学院申报、建设等工作,为学院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能源化学工程教研室:坚守岗位,以产学研合作推动地方发展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能源化学工程教研室目前有教师20人,其中教授9人,研究员2人。国家优青项目获得者1人,广西杰青项目获得者2人,外籍教师1人。教研室拥有“应用电化学新技术”、“表界面电化学”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物理化学实验室、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实验室、化学电源研究室、光催化及光电化学研究室、能源材料表面处理技术研究室、太阳能电池研究室、材料设计模拟研究室等教学和科研平台,实验室设备总值1000余万元。目前已形成化学电源新材料及器件、高效太阳能转化与利用、能源材料表面工程3个主要科学研究方向。近5年承担国家级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企业委托项目4项、广西协同创新项目1项,累计到位研究总经费3000余万元。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广西自然科学奖2项,获广西教学成果奖2项。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以劳动为笔,描绘着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的动人画卷,他们就是我校的能源化工团队。

    能源化工团队专注于新型储能材料及器件的研究与开发,立足广西特色资源,积极投身于产学研用合作的浪潮中。与广西裕宁、钦州卓能新能源、广西中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华友新材料有限公司、柳州国轩等众多企业紧密携手,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模式。从专利技术转让,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到共同申报科研项目、科技奖,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与行业竞争力;从建立产学研研究基地,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实平台,到派遣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一线,解决实际生产难题;从人才培养,为企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到如今取得的斐然成绩,已然成为校企合作的典范。

    团队成员秉持着“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科研定力,在实验室里反复钻研,在与企业交流合作中不断探索。他们深知,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将为广西新能源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每一次合作深化,都将为区域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劳动精神,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为五一劳动节增添了一抹亮丽的奋斗色彩。

    南宁分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师团队:产教融合育会展菁英,东盟实践展育人新篇

    南宁分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师团队秉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赋能区域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该团队先后获校级以上荣誉20余项,连续两年被评为“南宁分校优秀教研室”。

    双师双能铸根基,结构优化展风采。专业构建了“专职+企业+客座”多元融合的师资体系,现有10名专职教师、7名企业导师、2名行业客座教授。专职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占比30%,拥有行业高级证书者达80%,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90%,80%以上教师具备企业实践经历。团队通过“教师入企”与“专家进校”双向互动,将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实现教学与实践无缝对接。

    以赛促学育英才,实践赋能展锋芒。团队创新“岗课赛证创”五维融通培养模式,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赛事奖项9项、省部级奖项20余项,培育初级会展职业经理人20余名。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指导学生完成国家级大创项目1项、自治区级5项,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广西区赛金银铜奖6项。连续三年组织学生深度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筹备与服务工作,形成“以展促学、展教融合”的实践育人品牌。

    教学科研齐发力,创新突破结硕果。团队坚持教学科研双轮驱动,主持省部级科研教改项目30余项,获专利4项,发表论文60余篇(CSSCI及核心13篇),获自治区教学竞赛奖项3项。探索构建“会展+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跨学科课程体系,编写会展大数据分析校本教材,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资源,用于反哺教学,不断提升专业教学质量,推动专业持续发展。

    许敏玉:躬耕教学一线,守护育人初心

    在学校教学管理战线上,有这样一位默默耕耘的“教学护航者”——许敏玉。作为本科生院运行科科长,她以共产党员的担当,二十余年如一日地守护着本科教学的“生命线”,用专业与热忱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

    精细管理,筑牢教学运行“生命线”。“教学运行无小事,一节课连着千万家。”这是许敏玉常挂在嘴边的话。面对全校2.4万多名本科生、6千多门次课程的庞大体系,56多万人次选课、协调组织团队8场国家级考试、日常教学课程考试约1000多门、近3000场次、20多万人次参加考试,无数次处理校级突发调停课事件,以高标准护航本科教学秩序。

    创新引领,推动考试改革“破难题”。针对传统考试模式存在的痛点,主导使用“考试全流程信息化考务系统”,将试卷审核周期从7天压缩至48小时,建立“命题专家库+AI查重”双保险机制,推动2千余门课程实施“过程性考核”。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创建“跨校区联动监考”模式。

    躬身力行,当好师生服务“贴心人”。在疫情期间,许敏玉牵头成立“教学应急专班”,48小时内完成2千余门课程线上切换,为200余名因病缺勤学生定制补课考试方案。

    许敏玉说道,“教学运行是大学的脉搏,我的工作就是让它永远平稳有力地跳动。每当看到教室里的灯光准时亮起,考场上的笔尖沙沙作响,就觉得所有的坚守都是值得的。”

    李学来:躬耕乡村沃土,绽放劳动之光

    李学来,中共党员,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组织员,派驻灌阳县大源村第一书记。

    在灌阳县大源村的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学校派驻灌阳县大源村的第一书记李学来。他以劳动为笔,以大地为纸,带领村民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用实干诠释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党建领航,劳动凝聚振兴合力。他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组建“党员先锋队”带头中药材和生姜等特色农作物。通过“三会一课+田间实践”模式,组织党员与村民结对帮扶,解决生产技术难题30余个。打造“红色大源”党建品牌,建成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和党建文化广场,让党旗在春耕秋收一线高高飘扬。村党支部获评自治区“四星级基层党组织”。

    科技助农,劳动赋能产业兴。他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邀请农技专家走进大源村,开展种植等技术培训20余场,推动建立100亩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村民发展集体经济,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

    以文化人,劳动育心树新风。依托后盾单位桂林理工大学,他组织师生志愿者与村民共同开展“农耕文化实践研学”,带领艺术学院的师生团队,与村民一起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墙绘”活动,既保留乡土文化根脉,又激发村民内生动力。邀请民间艺人与村民共同创作劳动主题剪纸作品,装点村委楼、文化广场,既传承了传统技艺,又让村民在艺术创作中感受到劳动之美。

    从大学讲堂到田间课堂,李学来用劳动者的双手搭建起校地连心桥,让教育之光照亮乡村振兴路。正如他常说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个“五一”,致敬每一位在乡村沃土上播种希望的劳动者!

    杨阳:劳动筑梦,科研报国

    杨阳,中共党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曾担任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组织委员、2022级研究生博士班班长、团支书。曾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校友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6次;获评桂林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科研学术活动先进个人、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20余项。

    研究生期间,杨阳抱志科技开发、投身科研事业、践行科研报国,作为主要参与人,积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2项,公开发表SCI论文8篇(其中SCI一区TOP三篇),对微波介质陶瓷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团队研究成果获得中国微波介质陶瓷知名企业的关注和业内杰出学者的高度评价。

    为响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多科技创新”的时代号召,作为博士生党员代表,杨阳积极参加广西灌阳县落实对口帮扶乡村振兴项目,走访帮扶脱贫户了解农户的困难与需求、调研帮扶村产业项目困境,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为巩固脱贫成果贡献智慧和力量;多次参与“走进材料·发现科学之美”桂林市辖区中小学科学知识普及宣讲活动,惠及中小学生1300余人次;带领支部党员创建“党-团支部”结对共建制度,累计指导服务本科生1850余人次,所在支部获批第三批新时代高校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杨阳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科研劳动的真谛,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劳动风采。

    朱肖伟:以材料为笔,书写青春报国志

    朱肖伟,中共党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曾担任材料学院研究生助管、2022级研究生3班班长。曾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校友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4次,获评桂林理工大学“三好学生”“科技实践先进个人”“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现已拟录取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

    2022年,当跨越1400多公里的山海来到桂工求学时,朱肖伟曾感到迷茫,而从事无机非金属陶瓷领域的研究则是他求学生涯的转折点。实验室里数百次烧结实验的淬火,不仅让氧化锆陶瓷的介电常数突破理论阈值,更锻造出科研人特有的韧性——15篇学术论文、2项发明专利申请、2项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立项,印证着“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科研真谛。

    “实验室里的毫米级精度,就是服务群众的百分百责任。”作为一名党员,朱肖伟将“材料人”的精密特质注入志愿服务,在疫情期间,他勇担抗疫临时党小组组长,组织近200名研究生每日健康监测“零差错”、学习打卡“零缺席”;在科研之余,主动参与“走进材料·发现科学之美”科学知识普及宣讲,向桂林市辖区中小学生普及科学知识、传递科学精神;作为班长和研究生助管,他对班级与年级事务的管理井然有序,建立起良好的学风、班风,带头考取了博士研究生。

    科研是场马拉松,幸有良师益友同行。回首在校学习的时光,他表示:“桂工教会了我,真正的科研既要顶天立地探索前沿,更要脚踏实地服务国家需求,我愿做祖国航天事业的一块‘陶瓷基复合材料’,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用科技创新铸就报国之路。

    张竹萱:匠心筑梦,青春接力

    张竹萱,中共预备党员,外国语学院2023级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国际教育学院HSK外聘教师,现任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会执行主席、党务中心副主任、2023级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团支书。获“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参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篇。

    作为外国语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张竹萱通过多重身份的服务与实践,深刻体会到劳动不仅是奋斗的姿态,更是青春成长的底色。

    服务实践诠释青年担当。作为班级团支书和学生会主席,她始终站在服务同学的第一线。从团日活动策划到考研复试经验分享会,每一场活动都凝聚着团队的劳动与智慧。在学院党务中心担任负责人期间,她深入学院党建工作,对“党建+育人”有了更深地理解。此外,作为研究生助管,她在迎新、数据统计等事务中锤炼耐心与责任感,用踏实劳动为学院运转贡献青春力量。

    站上讲台,传递文化薪火。研二起,她担任国际教育学院HSK外聘教师,为留学生教授汉语。面对语言和文化差异,通过创造轻松学习氛围,提升留学生学习汉语兴趣。“学中文不再让我恐惧了。”班上巴基斯坦留学生说的这句话让她感受到,教师的劳动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搭建跨文化理解的桥梁。

    志愿服务,播撒互助种子。她积极参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辅导志愿服务,为备考生批改模拟试卷、讲解答题技巧。尽管需要花费一些时间,但看到学弟学妹们顺利通过考试,便深刻体会到了劳动和教育的意义。

    新时代的青年劳动,是微光成炬的集体力量,更是个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见证。她说,未来,将继续以劳动为笔,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青春答卷!

    (一审:李娟;二审:孙谦谦;三审:雷绍湖)

    上一条:【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致敬奋斗者:用创造拥抱新时代 以奋斗铸就新辉煌(一)

    下一条:【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桂工校园里的劳动者:坚守平凡岗位 汇聚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