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劳动铸就教育丰碑,奋斗擘画时代经纬。在全面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推进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的新征程上,桂工师生心怀“国之大者”,以创新为楫,以实干为笔,在基础研究“深水区”勇闯无人之境,在教书育人第一线培根铸魂,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深刻内涵。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让我们聆听这些“光荣与梦想”的创造者,如何用奋斗定义时间的价值,以创新丈量发展的维度,共同谱写建设高水平理工大学的壮丽诗篇。
周立:砺行科技助农路,智耕沃野促振兴

周立,中共党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八桂青年学者,广西杰出青年基金、广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重点研发计划、桂林市重大专项计划、企业委托项目等10余项,发表SCI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近30篇,多篇论文曾入选ESI高被引或热点论文,被引用超6300次,H指数46,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连续多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躬耕科研沃土结硕果,产学研铺就振兴路。周立团队以十余载深耕天然桃胶多糖和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领域的执着,在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田野上收获了丰硕果实。面对水车镇万亩桃园桃胶资源浪费的困境,周立团队连续三年开展田野调查,足迹遍布8个村屯的田间地头。从桃树品种到产胶,从粗桃胶采摘到产业升级路径,科研团队用脚步丈量出转化路径——建立桃胶产学研示范基地,将实验室的桃胶多糖研究成果注入传统桃林经济。当调研企业的专家团队测算出“万亩桃园可助农增收3000万”的民生账本时,正是周立团队数十次实验数据与田间调研的智慧结晶。
在“基地-学校-企业”的创新联合体中,周立团队的科研价值得到立体呈现:科研成果助力粗桃胶附加值提升,产学研基地串联起种植、加工、研发产业链,政校企联合推动形成“桃林采胶-原料供应-产品开发”的良性循环。这份耕耘不仅让粗放的桃胶产业焕发生机,更在灌阳桃园勾勒出“教授田间授课、企业订单收购、农户增产增收”的乡村振兴图景。当桃胶初加工线规划蓝图展开,桃胶产品研发初步进入产品端验证阶段,周立团队用科技钥匙打开的,正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甄士杰:八桂科研沃土上的追光者

甄士杰,民革党员,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教师,桂林市政协委员,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面上项目、广西科技计划、博士后科学基金、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等10余项。已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ggregate等化学及材料领域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10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
甄士杰研究团队用四年光阴诠释着“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携手广州医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院士的指导下,于材料领域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发表近红外二区光诊疗领域突破性成果,为八桂大地科技创新再添亮色。作为聚集诱导发光(AIE)领域“中国方案”的践行者,甄士杰博士与唐本忠院士“山海协作”,从桂工实验室到深圳讲台,四年间二十余次“云端研讨+实地指导”,为广西科研注入前沿思维。
甄士杰研究团队以广西“产业交叉融合”政策为指引,构建“材料+医学+AI”攻关体系:材料学科依托广西电磁化学重点实验室开发AIE分子;医学团队联合三甲医院破解靶向递送;AI团队基于“数字广西”开发智能算法。独创“供体工程+氟化工程”双策略,实现“高分辨率成像+高效抑瘤率治疗”一体化突破。
从分子设计到顶刊成果,甄士杰研究团队的坚守是学校科研工作者勇闯“无人区”的缩影。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向八桂大地上的科创劳动者致敬!
颜荣涛:秉育人初心,铸栋梁精神之魂

颜荣涛,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工程专业,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现任广西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获评桂林理工大学“优秀青年研究生指导老师”,入选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主持“水合物-水-气体共存状态下含水合物土体的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等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10余项其他科技类项目成果,荣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勇闯科研深境,拓学科新维度。在岩土工程领域,颜荣涛秉承“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理念,专注于岩土工程关键化学-力学耦合问题研究。从盐溶液饱和黏土的强度微观机制,到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力学特性再到边坡稳定性评估治理,他积极探索未知领域,多维度推动岩土工程化学-力学深度交融,为解决岩土工程复杂难题贡献智慧。
潜心铸魂育人,育时代新脊梁。课堂上,颜荣涛将土力学抽象的理论与多学科实践深入融合,让晦涩的理论绽放出鲜活光彩。在他的引领下,学生们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在探索中锤炼专业本领,感悟劳动真谛。在他的指导下,多名研究生获得桂林理工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多名研究生考入名校攻读博士学位。他以师者匠心,培育学生成长为有专业素养、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是传播知识、传播真理、传播思想的引路人。
立足专业所长,助行业稳前行。在社会服务领域,颜荣涛积极投身产学研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助力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切实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能,为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从科研创新到立德树人,从成果转化到服务社会,颜荣涛用专业与担当诠释师者本色,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他将论文写在山河大地,把技术融入城市脉搏,以匠心育桃李,用实干铸辉煌,在新时代教育科研领域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明阳:以科研匠心筑梦大国工程,用创新实践书写桂工担当

明阳,土木工程学院教师,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青年八桂学者,桂林理工大学服务地方人才,港珠澳大桥和平陆运河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参与者,现任广西绿色建材与建筑工业化重点实验室和广西工业废渣建材资源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参编行业标准7项,相关成果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学科攻坚,深耕建材革新,赋能数智转型。明阳十余年如一日扎根土木工程材料领域,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破解行业难题。面对工业固废治理与建材高性能化的国家需求,他带领团队突破多元固废耦合激发、UHPC材料性能调控等关键技术,攻克不锈钢渣六价铬离子固化难题。在学科交叉融合中,他积极探索材料性能优化与智能监测技术的结合,推动绿色建材研发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土木工程专业转型注入新动能。
社会服务,把论文写在国家战略一线。从港珠澳大桥到平陆运河,从川藏铁路到北部湾海洋工程,明阳始终将科研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他牵头与中交二航局、中铁隧道集团等20余家龙头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主持企业委托研发项目19项,研发经费超670万元,服务沾临黄河大桥、昌保高速等20余项超级工程,创造经济效益逾10亿元。通过“固废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等成果转化,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降碳增效,生动诠释了高校科研工作者“顶天立地”的使命担当。
铸魂育人,在工程实践中厚植劳动情怀。“实验室数据必须经得起工地的检验!”作为硕士生导师,明阳坚持将思政课堂搬到施工现场。他带领学生参与平昭高速、北投交通养护等项目攻关,在混凝土配比优化、固废再生实验中渗透“精益求精、绿色创新”的工匠精神,培养出多名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真正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从青涩学者到行业领军者,明阳用16年青春践行“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初心,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劳动者以智报国、以创兴业的使命与担当。
饶筠筠:学海躬耕播智慧,师者匠心话劳动

饶筠筠,讲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现为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曾先后在《精神文明报》理论版、《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期刊上发表论文。获第八届全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第八届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手”称号,桂林理工大学“十佳青年授课教师”称号。
劳动,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基石。马克思曾指出:“人正是通过劳动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创造了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饶筠筠时常思索着如何把劳动精神巧妙且深刻地融入教学,传递给学生。
记得在刚走上讲台之初,为了将每一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讲得透彻且生动,饶筠筠反复研读经典作家的著作,逐字逐句地推敲教案内容,不断尝试创新教学方式。在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她都主动与学生交流课堂感受,聆听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与困惑。带着同学们的问题,饶筠筠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下一次的课程准备中,潜心查阅和研读资料,争取能够在接下来的课程中用深入浅出的话语回应同学们的疑惑。她深知,教育是一份需要匠心的事业,精心打磨每一堂课,只为点燃学生们思想的火焰,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她深知只有深入实践,不断探索,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授理论知识。于是,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饶筠筠会带领同学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大课堂”这一广阔的实践天地,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努力让劳动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体现在一代又一代劳动者在不同岗位的奋斗中,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对劳动的热爱,践行着携手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念。
卢智增:深耕教坛育栋梁,扎根乡土践初心

卢智增,中共党员,政治学博士,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广西模范教师、广西优秀教师、广西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现任商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广西碳管理与绿色发展研究院负责人。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项,学术成果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广西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一等奖、二等奖。主持自治区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5项、主持自治区一流本科课程1门、自治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自治区课程思政示范基层教学组织1个。
潜心教育教学,培育创新人才。卢智增始终站在教育教学一线,坚持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系统开发教学资料库,以科研促教学,着力培育出拔尖创新人才。他积极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创造性地把地方治理、生态治理、公司治理理论与学生的人生经验、课堂体验、经典案例、实习实践等联系起来开展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渗透和互动,致力于培养新时代公共管理人才和商科人才,服务八桂大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躬耕生态治理,奉献乡村振兴。卢智增带领团队发扬“扎根田野、扎根乡村”的学风传统,立足于当代中国地方治理视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当代中国地方治理开展从理论到实践的系列研究。他积极参与学科建设,紧紧围绕我国制度优势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聚焦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议题,以关注现实土壤、践行中国道路、探索治理实践为核心使命,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推动学科多层次交叉融合,共同打造智库和学术合作网络,在学科建设、科研育人、决策服务等方面推动了公共管理学科和工商管理学科高质量发展。
坚持德育为先,点亮学生梦想。他担任班主任已有10年,始终用行动默默践行着“四有”好老师标准,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担任班主任期间,他为每名学生科学制定了个性化培养方案,鼓励学生既要仰望星空,树立远大理想,肩负历史重任,又要脚踏实地,安心读书,打牢基础,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长期繁荣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李蓉:铸魂育人,劳动为舟,奋斗为桨

李蓉,无党派人士,现任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翻译者协会会员。主持和参与广西哲学社会科学“服务中国—东盟的商务英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开拓研究”、自治区教改项目“基于可理解性输入输出理论的商务英语“三多”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等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在《学术论坛》《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EI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出版专著1部,教材4本。主持“贸易实务英语”获批广西一流线上课程。多次在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比赛中获一、二等奖,指导学生在互联网+、双创、商业精英赛、跨境电商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理解当代中国阅读大赛等各类赛事中获得佳绩。
“金融英语”课程中将“人民银行”专题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实践中,让李蓉深刻体会到:劳动不是专业教育的点缀,而是重塑育人本质的密钥;奋斗不仅是职业发展的路径,更是师生共赴精神成长的灯塔。当李蓉在课堂上和同学们分享展示央行工作者深夜调试支付系统的照片时,学生眼中闪烁的震撼与敬意,让她意识到,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将“人的温度”注入专业知识的契机。在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中,李蓉始终以一种近乎严苛的自我审视追问:当教育者将自己定位于课堂之外的“旁观者”时,是否正在消解劳动教育最本真的生命力?这种持续的反思,推动她从传统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挣脱,走向与学生的“共生共长”。
李蓉提出,在金融英语教学课堂上,每一个专业术语都应成为诠释奋斗精神的载体,每一则国际结算案例都应融入对劳动价值的探讨。当学生开始主动思考美联储加息政策背后的民生影响,关注普通劳动者的真实境遇时,教育的本质便得以回归:知识传授开始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劳动实践正在培养具有时代担当的金融人才。这恰是对"三全育人"理念的生动诠释——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让劳动精神成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
丁少玲:数智赋能育英才,产教融合兴八桂

丁少玲,副教授,高级统计师,硕士生导师,数学与统计学院统计学教研室主任。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区级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发表SCI等论文20余篇,独著出版专著1部。获得广西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主持区级教改项目1项、校级课程建设6项、思政示范课程2项,参与区级教改项目4项,出版教材3部。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全国二等奖3项、全国三等奖10项、区级奖项100余项。荣获全国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全国数学建模大赛支持优秀指导教师,桂林理工大学十佳授课教师、十佳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指导本科生发表SCI论文2篇。
扎根教研,教书育人。丁少玲始终站在教育教学一线,以满腔热忱投身教育事业,充分展现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将“大思政”“新文科”“数智化”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将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知识,坚持产-教-研-赛的实践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数字化、智能化和跨学科化趋势,她坚持产教融合理念,构建了智能化数据管理平台及大学生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支撑体系。利用专业竞赛优势,创建“逐步推进、分层深化、综合应用”的实验实训培养链,推动了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助力广西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真抓实干,谋划蓝图。丁少玲担任教研室主任期间,坚持身先士卒,凝心聚力推进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引入产业资源,打造了金融大数据实践教学平台,依托广西丰富的产业资源(农业、旅游等特色经济领域),联合搭建区域特色数据云平台,推动学生从“虚拟题目”向“真实需求”的实践转型,完成项目式教学20余项。
潜心科研,服务社会。丁少玲瞄准服务数字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大开发战略问题,结合数智赋能社会治理以及产业经济的地域特色,始终坚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探究解决困扰民生福祉的特色产业经济问题的路径,做好产业经济发展的大文章,助力广西社会治理。除此之外,助力AI赋能数字化治理,团队与广西数道云数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研发智能化数据管理平台,以AI图像识别、数据建模等技术赋能社会治理,落地南宁青秀区垃圾分类(效率提升30%)、桂林旅游数据分析(收入增长22%)。
(一审:李娟;二审:孙谦谦;三审:雷绍湖)